需求描述
巡回来查;纺织纺纱设备清洗除尘设备可通过额外加装视频监控设备,通过摄像头采集纱线断头情况,定位报警给后方操作人员,实现除尘+检测成套设备对外输出。
纱行业自动化越来越严重,其中一个自动化的部分,就是细纱断头检测及自停装置。
”
这个装置出现还是很长时间了,但应用一直很少,装机量非常低,一方面是刚出来的时候价格昂贵,性能不稳定,另一方面是,怎么去用好这个装置,到现在,纺纱行业还没有一个定论。
以前这个装置多少价格我不清楚,最近这装置的报价也不算高,山东日照裕华的报价是100多人民币每锭,这个价格还不算太贵。(对,就是做摇架的那个日照裕华)
原理还是比较简单,通过一个固定在钢领板上面的检测头,检测钢丝圈的飞行来判断是否断头,然后亮灯,同时安装在后罗拉的机械装置停止喂入粗纱,挡车工接头时再喂入然后接头就行。
每万锭增加100万的投资,在建厂的时候也说得过去,但每分钱都是钱啊,怎么才能把这个装置发挥出应有性能?我想了好几年没有想通,总觉得这个装置就是个鸡肋产品,设计思路本来就鸡肋,就是完美实现了,还是鸡肋。
这个装置,肯定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,满足了很多经营者的虚荣心和装逼需要,这方面来说,100万一万锭,这个装置简直超值。
但如果说到这种装置的实际作用,那还真的值得琢磨。
本身断头高的工厂,挡车工根本接不完这些断头,那么加装这个装置来干嘛?记得一件事哦,加了这个装置之后,单个接头的接头时间会增加的哦。当然,加了这个装置之后,理论上可以基本取消绕罗拉绕皮辊的问题,这也有助于挡车工的工作。
但本质来说,没有改变这个断头多到接不完的基调,在断头多的工厂,不需要提醒挡车工哪里有断头,反正举目皆是,也不需要甚至不能因为断头临时调整挡车工巡回路线,挡车工接完头,必须就按固定路线巡回下去,不然车间可以搞到某些机台开空机。所以这个装置我想了很久,不大适合断头多的工厂。
那么适合断头少的工厂么?
我想了很久,也好像不大适合,反正本身断头就少,加装这个装置肯定有意义,但这个投入产出比感觉好像不大平衡。
千锭时断头达到20的工厂,细纱挡车工大概看6000锭的机台,平均下来,就是每30秒接一个头。在操运会的时候,细纱接头基本是几秒钟就一个,但平常工作中不可能,巡回,还有各种临时的小事也要处理。加装了这个装置之后,有可能因为漂头少了千锭时断头减一点,但减两三四个还可能,因为这个装置减一半我认为不大可能,每个接头的时间还要增加,不见得能够减人,就算能减,也是非常少。每万锭100万的设备费用,利息就肯定够支付一个多人的挡车工,而且,这种设备还增加设备维护人员还没有算呢。
所以,不见得断头少的工厂就适合加装这种设备。
这种装置使用效果进入了一个死胡同:断头多的工厂安装的效果明显,但反正断头多反正接不完,质量要求也低,没有必要安装;断头少的工厂质量要求高,有点需要安装,但既然我的断头少了,安装的效果就不明显,那我装来干嘛?
那除了有装逼需要的工厂以外,究竟什么样的工厂适合这种细纱断头检查及自停装置呢?
现在来说,会装这种装置的纺厂,肯定对质量要求是很高了,这样的工厂其实不是那么在乎那么一点飘花损耗了,他们更多是在乎飘花多了以后带来的质量影响,但飞花量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空调问题来解决,而且更有利于空调调节。用空调手段来解决车间飘花量多的问题,可以说是一举两得。当然,自停装置带来的减少飞花的效果是治根,空调方法带来的减少飞花的效果是指标,有差异。
说了这么多,好像这个装置的作用真不见得大,或者说,并没有大到值每万锭100万的设备投入成本。
那究竟在怎样的情况,这100万的成本才真正体现出来呢?
我想了很久,有那么一种情况,是真的能够体现出来的。
这种装置,本来的构想就是用高自动化来减少人员,而在某些特殊的工厂,还真用得上——黑灯细纱车间。
如果,把细纱的断头压到非常的低,例如是千锭时断头两三个以下,而且,通过有意识的生产排序,把细纱车间的换粗纱的工作全部集中到某个时段,落纱采用集体落纱甚至细络联,那么还真的有用。
把细车车间的必须的换粗纱工作,集中到某个时段,例如是白班,清洁工作也是在白班做好,当然,设备维护工作也是,然后,其他时段就只是接断头的问题,而又把细纱断头压到非常低,低到已经不怎么影响产量,又通过断头检测自停装置减少断头后的粗纱喂入和飞花,连续断头这些事,那么,就真正体现这个装置的价值所在了。
在某些时段,细纱车间可以完全没人,关灯,电费都省了,过了这些时段之后,集中人员接头,反正断头不多,又有断头显示,一下子就接完了,再去做其他工作。
可能,只有在这样的工厂,才能真正体现这个细纱断头检测及自停装置的价值所在。到时候,连吸棉风机都不需要开啊。
总结:
这篇文章好像在扯东扯西,(事实上也是在扯东扯西),但其实,